2024 年中國廢舊鋰離子電池實際回收量達 65.4 萬噸,其中三元鋰電池及其廢料回收量為 24.3 萬噸。據此估算,可回收鎳金屬約 3.6 萬噸。這一「城市礦山」的高效開發,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(CAS)等機構的技術突破與國家政策密集加持下,正推動鎳資源循環利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,為新能源產業綠色轉型提供關鍵支撐。
Prominent Value of Resource Circulation: Recycled Nickel Fills Industrial Demand Gap
隨著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,鎳資源供需格局呈現新變化。數據顯示,2024 年全球原生鎳供應過剩 14.63 萬噸,但電池領域鎳需求仍保持 24.51% 的五年複合年增長率,凸顯回收鎳的結構性補充作用。三元鋰電池中,鎳占正極材料的 30% 至 60%,透過專業回收技術可實現高效再生。
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最新研發的綠色浸出體系,實現了富鎳三元電池中鎳元素的優先選擇性回收,鋰、鈷、錳浸出效率均超過 98%,鎳沉澱效率超過 97%。在 100℃條件下,僅需 50 分鐘即可完成分離過程,最終產品純度接近 99.9%。該技術解決了傳統工藝酸鹼消耗大、流程長的難題,為回收鎳產業化應用奠定技術基礎。
在應用端,回收鎳已形成多元化產業鏈。動力電池企業透過回收鎳替代原生鎳,不僅將供應鏈響應週期縮短 30%,還有效抵禦了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。在不鏽鋼製造領域,採用回收鎳生產的 304 不鏽鋼合格率達 98.5%,成本降低 18%,已在廚具、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。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溫合金製造也開始採用回收鎳,其 1200℃的耐高溫性能完全符合軍工級標準。
Synergy between Policy and Technology: The Industry Enters a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Track
行業標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。2024 年底,工業和信息化部(MIIT)修訂發布《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》,將冶煉過程中的鋰回收率指標從 85% 提高至 90%,新增破碎分離後電極粉料回收率不低於 98% 的要求,同時強化環保與安全標準。政策導向明確指向技術升級與規模化經營,規定企業註冊資本不少於 1000 萬元,再生利用產能不少於 5000 噸 / 年。
2025 年 2 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《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》,對更換動力電池的車輛給予平均 4.2 萬元補貼,進一步激發回收市場活力。在雙重政策加持下,行業加速洗牌,從簡單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。龍頭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實現營收增長,而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面臨淘汰壓力,「黑作坊」式經營空間持續壓縮。
據行業白皮書數據,截至 2024 年底,中國白名單內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產能達 219.1 萬噸 / 年,梯次利用產能達 204.2 萬噸 / 年。江西贛州、湖南長沙等產業集群初步形成,實現「就近回收、就近處置」的產業佈局優化。技術標準與產業佈局的雙重完善,推動回收鎳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
Du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: Building New Advantages for Green Development
回收鎳產業的環境價值持續釋放。數據顯示,回收鎳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僅為原生鎳的 20%,每噸回收鎳較原生鎳減少 6.4 噸二氧化碳排放。2024 年中國回收鎳相關減排量達 51.2 萬噸,相當於種植 280 萬棵樹的生態效益。在資源保護方面,每回收 1 噸廢舊三元鋰電池可提取 0.15 噸鎳,替代 1.8 噸鎳礦開採。按 2024 年回收量計算,相當於減少 43.7 萬噸鎳礦開採,保護土地面積超過 65 平方公里。
在經濟效益方面,回收鎳展現成本優勢。相較原生鎳 60 天的生產週期,回收鎳提純週期縮短至 30 天,每噸成本降低 2 萬元。某電子廠採用回收鎳進行電鍍加工後,年原材料成本減少 120 萬元,產品不良率從 3% 降至 1.2%。2024 年國際鎳價波動 20% 的背景下,使用 30% 回收鎳的電池企業成本增幅僅為 6%,凸顯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。
產業規模擴張帶動就業增長。目前中國鋰電池回收網點超過 1.2 萬個,破碎分選、提純加工等環節直接創造超過 8 萬個就業崗位。隨著 2030 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量預計達 424.6 萬噸,回收鎳產業將形成資源循環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多元共贏格局,為「雙碳」目標實現提供堅實支撐。
業內專家指出,在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,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鎳正從補充資源轉向主力資源。未來,其將在新能源汽車、高端製造等領域發揮更關鍵作用,推動中國從「資源依賴型」產業體系向「循環可持續型」轉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