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突破与政策加持双轮驱动 废旧锂电池回收镍构建产业循环新生态

#行业资讯 ·2025-09-08

2024 年我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达 65.4 万吨,其中三元锂电池及废料回收量 24.3 万吨,据此测算可回收镍金属约 3.6 万吨。这一 "城市矿山" 的高效开发,在中科院理化所等机构的技术突破与国家政策密集加持下,正推动镍资源循环利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为新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。
资源循环价值凸显 回收镍填补产业需求缺口
随着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,镍资源供需格局呈现新变化。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原生镍供应过剩 14.63 万吨,但电池领域镍需求仍保持 24.51% 的五年复合增长率,凸显回收镍的结构性补充作用。三元锂电池中镍含量占正极材料的 30%-60%,通过专业回收技术可实现高效再生。
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最新研发的绿色浸出体系,实现了富镍三元电池中镍元素的优先选择性回收,锂、钴、锰浸出效率达 98% 以上,镍沉淀效率超 97%,在 100℃条件下仅需 50 分钟即可完成分离过程,最终产品纯度接近 99.9%。该技术破解了传统工艺酸碱消耗大、流程长的难题,为回收镍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在应用端,回收镍已形成多元化产业链。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回收镍替代原生镍,不仅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 30%,还能有效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。不锈钢制造领域,采用回收镍生产的 304 不锈钢合格率达 98.5%,成本降低 18%,在厨具、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。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温合金制造也开始采用回收镍,其 1200℃耐高温性能完全满足军工级标准。
政策技术协同发力 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
行业规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。2024 年底工信部修订发布的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》,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指标从 85% 提高至 90%,新增破碎分离后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 98% 的要求,同步强化了环保与安全标准。政策导向清晰指向技术升级与规模化经营,明确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 1000 万元,再生利用产能不低于 5000 吨 / 年。
2025 年 2 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》,对更换动力电池的车辆给予平均 4.2 万元补贴,进一步激活回收市场活力。双重政策加持下,行业加速洗牌,从简单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,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实现营收增长,而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淘汰压力,"黑作坊" 式经营空间持续压缩。
据行业白皮书数据,截至 2024 年底,我国白名单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产能达 219.1 万吨 / 年,梯次利用产能 204.2 万吨 / 年,江西赣州、湖南长沙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,实现 "就近回收、就近处置" 的产业布局优化。技术标准与产业布局的双重完善,推动回收镍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
回收镍产业的环境价值持续释放。数据显示,回收镍生产过程碳排放仅为原生镍的 20%,每吨回收镍较原生镍减少 6.4 吨二氧化碳排放。2024 年我国回收镍相关减排量达 51.2 万吨,相当于种植 280 万棵树的生态效益。在资源保护方面,每回收 1 吨废旧三元锂电池可提取 0.15 吨镍,替代 1.8 吨镍矿开采,按 2024 年回收量计算,相当于减少 43.7 万吨镍矿开采,保护土地面积超 65 平方公里。
经济效益方面,回收镍展现出成本优势。相较于原生镍 60 天的生产周期,回收镍提纯周期缩短至 30 天,每吨成本降低 2 万元。某电子厂采用回收镍进行电镀加工后,年原材料成本减少 120 万元,产品不良率从 3% 降至 1.2%。在 2024 年国际镍价波动 20% 的背景下,使用 30% 回收镍的电池企业成本增幅仅为 6%,凸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。
产业规模扩张带动就业增长,目前我国锂电池回收网点超 1.2 万个,破碎分选、提纯加工等环节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8 万余个。随着 2030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预计达 424.6 万吨,回收镍产业将形成资源循环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多元共赢格局,为 "双碳" 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。
业内专家指出,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,废旧锂电池回收镍正从补充资源向主力资源转变,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、高端制造等领域发挥更关键的作用,推动我国从 "资源依赖型" 向 "循环可持续型" 产业体系跨越。


相关标签:

© 2011-2024 江西铭鑫冶金设备有限公司